纪念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首台 MRI 诞生---安科
1980年, 世界医疗器械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医学影像设备——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诞生于FONAR公司) , 它的长处是所产生的图像对软组织病变的对比度大, 能提供的信息量也比同时期的电子放射成像系统大得多,而且对受检的人体没有任何辐射损害。我国医学界和科技界部分专家敏锐地关注到该技术, 认为我国应该自主研制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改变以往我国高科技医疗器械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1984年, MRI刚刚进入商业化市场一年。在国家组织卫生部和中科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后, 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给中科院下了死命令: 研发国产MRI ,并且要的不是一纸论文, 而是造出实实在在的产品, 并卖到市场上去。由此, 中国科学院率先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率先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
1986 年6 月, 乘着863 计划的东风, 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出资和立项, 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 通过专家考察比较, 选择技术能力强的美国ANALOGIC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蛇口, 成立了中国医疗设备领域第一家合资公司——安科公司( 名称中的“安”来自ANALOGIC, “科”来自科健)。安科公司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要成为国际领先、面向全球的大型医疗设备公司, 并以此为基础, 引导和建设中国自己的高科技医疗设备产业。此时, 研制中国第一台MRI 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刚刚成立的安科公司身上, 这在当时国人看来丝毫不亚于当年军事领域的“两弹一星”。
首台MRI
成立初始的安科(当时可谓举国之力) 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抽调十几位知名专家教授, 并吸纳了一批重点院校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由于当时MRI技术只掌握在国外FONAR、GE、SIEMENS等几家大公司手里, 国外的封锁使中国MRI 技术储备一片空白: 除了美国ANALOGIC公司以资入股的几台MRI电子部件外, 研发设备一无所有。当时安科公司内部除少数人知道一些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外, 绝大多数人连MRI照片都没有见过。在这种条件下, 要研制中国第一台MRI , 难度可想而知! 但充满理想和意气风发的安科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在学科带头人冯蕴深和聂彤带领下, 把MRI 分成磁体、物理、射频、软件和硬件等子系统, 成立一个个攻关小组, 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
磁共振成像首先要让人体中的氢核( 质子) 有规律的发生偏转, 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产生稳定、均匀静磁场的磁体, 当时中国根本没有人做过。磁体组迎难而上, 翻阅大量文献, 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磁体框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磁体框架的机加工和安装, 以及必要工装卡具的加工。在磁体框架上,需整合162 块特制的磁块单元, 1 块、2块、3块……尽管在磁块的粘结和磨削加工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经历了无数次尝试, 但磁体组还是找到了一种新的粘结和磨加工工艺, 制造了必要的卡具、模板和金刚石砂轮等, 最终162块单元磁块也按时间计划安装在了磁体框架上面。安装在框架上的磁体并不是一次到位的, 因为各个磁块本身磁场有不小的不均匀性, 为获得磁体的磁场均匀性达标, 调出满意的匀场, 磁体组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充磁后的磁块具有强大的吸力和斥力, 拆装磁块是一项费力而危险的工作, 他们经过一遍遍的拆装和摸索, 终于找出一种有效的调试方法, 使磁场均匀度满足了成像要求。
射频系统是MRI 系统的重要核心部分, 激发原子核的电磁波是通过发射线圈发射出去的, 原子核放出的电磁波又是通过各种接受线圈感应到的。原子核放出的电磁波是极其微弱的, 把这种微弱的电磁波感应成可接收的电压那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因此, 再好的磁体和序列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射频系统也是白搭。安科的年青人发挥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把想象力、创造力和耐力发挥到了极致, 用铜丝、铜箔扎出各种形状, 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一步一步地改进设计, 一步一步地提高信噪比, 终于获得了有效的核磁共振信号。到目前为止, 国内各磁共振厂家广泛使用的磁共振线圈, 其核心专利全部在安科手中。
在医疗领域, 没有任何其它医疗成像设备的运算复杂程度超过MRI : 把获得的核磁共振信号采集起来, 通过复杂的傅里叶变换和数据处理, 将原始的电压变成二维、三维图像并优化图像, 降低噪声, 突出病变部位, 同时创建出一个简洁明了的人机操作界面, 这个繁重的工作也由软件组按时圆满地完成了。
1989年2月17日, 具有行业历史意义的一天, 深圳安科开发的0.15T永磁型核磁共振扫描成像系统ASM015P在万众瞩目中面世了, 这标志着我国生产高精尖大型医疗设备已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了零的突破。1989 年12月, 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了国家科委主持的成果鉴定, 标志着中国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正式在深圳安科诞生了。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听到这个消息, 专门致电安科称“这是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
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试用中国首台磁共振
这也被评为1989年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之一, 并于1992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2) , 也是中国医疗设备领域到目前为止获得的国家最高科研奖项。
中国首台磁共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以前安科以科健的子公司身份存在 )
民族品牌
随着产品化的磁共振系统问世,当时一大批国内的三甲医院率先使用上了安科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中国第一批MRI应用专家伴随着安科MRI成长起来,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中国MRI 应用领域的顶级专家。
中国由此成为了当时全球有生产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力的第4个国家( 当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德国、日本有MRI生产能力)! 以MRI为代表的安科系列高端医疗设备的问世, 不但填补了众多的中国产业空白, 打破了国外产品一统国内市场的局面, 更迫使进口MRI设备价格大幅下降达40%以上, 单次磁共振检查费用也由2000元以上降低到了目前的最低300元, 有力推进了高端医疗设备的国内普及, 使更多中国人民可以享受高标准的医疗服务待遇。安科公司用时间和过硬的产品质量, 树立了民族品牌形象, 赢得了国人对国产医疗设备的信赖, 在中国医疗器械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页。
在随后的发展中, 安科一直保持独立自主的产品技术开发, 在国内实现了一系列产品的研发突破:1990年推出中国首台彩色超声诊断系统, 1992年推出中国首台0.6T超导MRI, 1995年推出中国首套PACS系统, 1998年推出中国首台开放式(无涡流)0.2T永磁MRI,同年推出了中国第二台单排螺旋CT,随后推出中国第一台移动CT, 2002年推出中国首台0.3T 永磁MRI , 2003年推出中国首台电动病床0.3T永磁MRI,2007 年推出全球首台旋转病床0.4T永磁MRI , 2010年推出中国首台自主研发1.5T超导MRI , 2012年推出首台0.51T中场永磁MRI( 在业内被称为“永磁之王”) , 2013年推出新一代1.5T超导MRI……除影像产品外, 安科开发中国第一台监护仪、中国第一台高精度脑立体定向仪, 开发出中国第一套PACS系统,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 推出中国第一台乳腺X射线摄影机, 安科在开拓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安科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从“0”到“1”的自主品牌之路!
截至2014年底, 安科核磁共振在国内累计装机已超过800台, 永磁MRI市场保有量始终保持国内第一, 同时远销海外50 多个国家,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核磁共振产品第一品牌。
不仅仅在专业产品研发制造, 在产品的售后领域, 安科也一直扮演着服务创新的先锋: 国内唯一具备年维护能力超过500家用户的企业; 国内最先实现前沿区域维修站形式售后服务方式;国内最早采用三级(用户+区域+总部)售后服务模式; 国内最具备产品持续升级能力, 保持设备与时俱进……
安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安科始终坚持求实、守信的做事态度。在1991年安科凭自己的技术与严谨的作风被广东省和深圳市评定为首家高新技术企业, 并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首家高新技术企业。随后在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 1994 年荣获“首届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称号。1997年后至今连续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以及广东省与深圳市的多项有关荣誉和认证。
安科先后申请了数百件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占50%, 注册了十几个商标, 并获得了近30 项软件著作权。鉴于安科知识产权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在2005年被广东省认定为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05 年和2006 年连续2年被认定为知识产权工作示范企业,并由此获得专项资助经费。安科生产销售的各项产品都拥有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或软件, 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使安科始终站在中国医疗影像技术的最前沿。
黄埔安科
1996 年国内最早的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安科成立, 是深圳首批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之一, 也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和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依托单位。安科不但为民族医疗装备产业的壮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更为这个产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创新型高端人才, 被誉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黄埔军校”, 当年参与安科研发、生产, 市场, 以及销售的许多人后来都在不同的领域发展, 开创了一番事业, 均有所建树, 甚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 逐渐形成了今天中国医疗设备高科技产业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现在的中国面对进口医疗设备的再也不是当年安科独自披荆斩棘的孤军奋战, 而安科作为其中的一员, 与众多医疗器械的民族企业形成了既有分工, 又有协作, 既有竞争,又相互激励的军团作战, 诸多产品也早已走出国门, 在世界各地为人类的健康与医疗提供服务。
又立潮头
29 年风雨兼程, 安科收获过成功的喜悦, 也经历过痛苦的挫折, 安科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民族高科技医疗产业发展的缩影。但安科人不忘初心, 始终将发展民族高科技医疗器械为己任, 在市场大潮中历经磨砺, 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 安科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调整了公司治理结构( 安科目前的股权结构中, 外资股份已退出, 为100%内资企业), 建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制定了科学的激励机制, 吸引了一大批老安科人重新回归安科, 并引进了以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吴小页博士( 前GE全球CT首席科学家)、李文博士( 前GE全球CT探测器首席科学家) 领衔的海归博士团队, 为安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14 年1 月, 国家发改委1.5T 超导MRI 和24排16层CT产业化项目落户安科;
2014 年6 月, 推出全球首款无接触滑环16层螺旋CT;
2014 年8 月, 安科系列永磁MRI在俄罗斯装机已超过40台;
2014 年9 月, 国内首款大尺寸平板牙科CT上市;
2014年11月, 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2014 年12 月, 带穿刺和3D/TOMO功能的数字乳腺系统研发成功;
2015年3月, 2款DR产品进入国产优秀医疗设备遴选目录;
2015年5月, 完全自主研发的64层螺旋CT已通过CFDA检测;
2015年6月, 全球首款无接触滑环的128 层CT 已经研制出样机等。
安科1.5T 超导磁共振
安科16 层螺旋CT
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制造2025 高瞻远瞩, 打破国外垄断任重而道远, 在即将迎来安科30 周年华诞之际, 安科必将以30年积淀, 厚积薄发, 与国内同行一起, 在中国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爆炸“N”颗“原子弹”!
安科的视频介绍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j0162gm2j26&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源:科讯医疗网
推荐文章
回复1阅读:73届CMEF上的爆款的明星产品